close

張天師 ~五斗米道創立者張陵及其後代世襲嗣教者的通稱。漢末張陵創教,自稱太上老君降命爲天師,故世稱張天師,其教亦稱天師道。置二十四治(即教區),其中陽平治爲各治之首,類似中央教區,制“陽平治都功印”,連同“三五斬邪雌雄劍”和經籙,爲象徵天師掌教權威之法器,規定“紹吾之位,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”。

陵傳子衡,稱嗣師;衡傳子魯,稱系師。傳說第四代孫張盛由漢中(今屬陝西),徙居江西龍虎山,世代相傳,子孫嗣教者均稱天師,而尊張陵爲第一代天師。

2015-10-09_114554.jpg 

龍虎山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,其道教聖地、碧水丹山與古崖墓群被譽為“三絕”。現保存了歷代天師起居,呈八卦形佈局,氣勢恢宏的天師府古建築群;在數十平方公里範圍內分佈著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清的古崖墓群,規模之大,數量之多,保存之好,時間跨度之長,為世界罕見;上清宮、正一觀、鎮妖井、飛雲閣、兜率宮等一大批遺跡也正陸續恢復。

龍虎山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徵,自然景觀主要沿瀘溪河兩岸展開,“丹峰環碧水,密林藏怪石,蒼山掛飛瀑,候鳥映湖光”的景色吸引了大批遊客。景區內有天工造化的龍虎山,有惟妙惟肖象鼻山,有美若絕倫的僧尼峰,還有天下絕景-思源壁等景點。東漢中葉,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在此煉丹傳道,至今天師道遠播海外,源遠流傳的道教文化,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以及璀所知歷史最悠久,規模最大,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,構成了這裡自然、人文景觀的“三絕”。



龍虎山的神奇在其崖墓群。泛舟瀘溪河上,兩岸的崖壁猶如一幅歷史畫巻展現眼前。一個個山崖墓穴,形態各異,高低不一。有的單洞單葬,有的連洞群葬。淡黃色的古棺木和塹底封門之間的泥磚清晰可見。據考證,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墓,距今已有2600年的歷史。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到的幾百件文物,如十三弦木琴、斜紋紡織機以及陶器、木器、篾器等都十分珍貴,堪稱中國崖墓文化的發源地和崖墓文化博物館。而墓內所葬何許身份之人,為何要冒險葬進山崖,如何放進懸崖峭壁之中,至今仍是一個謎。1989年上海同濟大學陸敬嚴教授經過長期研究,在龍虎山仙水岩 ,採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絞車、滑輪、繩索等,進行了崖棺吊裝試驗,一次成功,對於“如何安放”,便有了一個說法。現在每天在龍虎山仙水岩都有這樣的表演,由當地以採藥為生的同胞五兄弟向遊人展示下索、起吊、入穴的全過程,令人驚嘆不已。


龍虎山是一座名山還在於她是中國道教的發源處。東漢中葉,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原名為雲錦山山麓肇基煉九天神丹,研創道教。“丹成龍虎見”,山名遂改為“ 龍虎山 ” 道教由此登上中國歷史舞台。至唐朝,道教為國教,宋元明時期,歷代天師被敕封“一品”,龍虎山統領江南道教,成為中國道教的傳播中心、“百神授職之所”。道教最興盛時期,龍虎山建有10座道宮、1處道觀、836座道院,其中以“ 上清宮 ”規模最大,宮內伏魔殿和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筆下的“ 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”的出生地。現在龍虎山作為道教聖地,在海內外道教界備受推崇,來此朝聖、觀光者絡繹不絕。

三清山位於江西省玉山縣西北部,因三峰突兀而起,直插雲天雄踞群峰之上,由玉京、玉虛、玉華三峰並列,拔地摩天,似道教所尊的玉清、上清、太清三神並肩端坐其巔,遂得名三清山。早期三清山因道教的開發與頹敗,與道教的興衰有密切的關係而受重視。現今的三清山因地質特殊,是國際上研究地球歷史和古板塊構造的最佳地段;三清山花崗岩體經構造侵蝕塑造了不同尺度的地貌組合,是花崗岩山嶽峰林地貌的一個天然博物館,是地貌學的一部天然教科書。三清山風景區於200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,成為中國第七個,江西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。

11052G43502

【天師府】全稱「嗣漢天師府」,亦稱「大真人府」,天師府占地五萬平方米,有五百多間房舍,樓台殿閣金碧輝煌,曲徑回廊不計其數,府內古木參天,環境清靜,風景十分優美。它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的府第規格,又兼有封建衙署的某些特點,在布局上保持了鮮明的道教正一派風格。

【上清古鎮】有「中國道教第一鎮」之譽,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和底蘊深厚的文化古蹟,構成古鎮豐富的旅遊資源。

參拜天師之餘順便來趟江西三大名山、四大賞楓秘境之旅吧!


參考資料來源:Boyce Travelers 旅人時光 - 旅行.朝聖.生活.旅遊部落格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喜樂天行者 的頭像
    喜樂天行者

    @HappyWalker..喜樂天行者.... 隨心所欲的恩典... 為所欲為的喜樂.. 順服蒙福的倚靠.

    喜樂天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